2014年5月18日 星期日

白粉不要來

感謝自皂老師糾正,內文已更正
------------------------------------------------------------------------------------------------------------
關於肥皂白粉的形成、影響,眾說紛紜
在討論白粉之前,我們先簡單複習皂化反應
皂化反應-維基百科

在網頁的反應機制部分我們可以看到
第一步:與OH加成反應

所以在溶解氫氧化鈉時,我們說要用足夠的水,將氫氧化鈉解離成氫氧根(OH)及鈉離子(Na+),如此才有OH產生加成反應(水在DIY手工皂時扮演的角色當然不只是負責解離氫氧化鈉而已,別槌槌地用1倍的水溶鹼,以後有想到再來聊這個部分)
之後脂肪酸也才能與鈉離子產生酸鹼反應形成脂肪酸鈉,也就是皂。

我們知道水在空氣中會蒸散,所以不只是晾皂時水分會減少,溶解氫氧化鈉的那一刻開始,水分就慢慢在減少,肥皂入模之後也是。當然,溫度越高,水分蒸散的速度會越快。

水分蒸散的同時,沒有完全反應掉的部分鈉離子會跟著水分往空氣跑。跑到肥皂表面後,水分會蒸散到空氣中,但鈉離子不會蒸散不會蒸散不會蒸散不會蒸散不會蒸散不會蒸散.......鈉-維基百科

鈉是固態鹼金屬,在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下,沸點是攝氏883度左右,也就是不管有沒有保溫,晾皂有沒有晾到三年八個月,它都不會變成氣體揮發到空氣中。

它不會揮發,但很容易跟別人交上朋友。當鈉離子跟著水分跑到肥皂表面後,水分蒸散了,鈉離子停留在肥皂表面,遇到空氣。空氣中有少量二氧化碳,於是,鈉離子跟二氧化碳交上朋友,形成碳酸鈉 氫氧化鈉-維基百科   氧化钠和過氧化钠分别與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先后顺序

也就是說,從肥皂入模到剛脫模後這段期間肥皂表面產生的白粉,主要成分是碳酸鈉

整塊鬆糕的皂就不提了,姑且也不論薄薄的一層白粉沾水搓掉後會不會對皮膚產生不良影響,白粉的形成前提是要有未反應掉的鈉離子,也就是皂化反應不夠完整。相對,也會有未反應掉的酯或脂肪酸,可能讓肥皂氧化的比較快。

這樣的皂即使用起來沒有不適感、刮掉、蒸掉表面的白粉,也不能說它是一塊品質優良的好皂......自用的話,當然是自己開心就好,不必計較這麼多。

皂液入模後加蓋、白粉形成後蒸掉它,都可以讓我們看不到,但不表示不存在。

那,要如何避免?只有確實攪拌,攪拌,再攪拌。提高皂化完整度,肥皂裡的鈉離子少了,哪來東西跟二氧化碳反應呢?

至於攪拌到很濃稠才入模一樣有白粉何解?只能說,皂液濃稠度跟皂化反應是否足夠不必然成正比,要細談比這篇的功課還大,想到再聊。

還有最近流行的冷油冷鹼不保溫,很多人都分享表示不會有白粉,這裡面有很多可能性:當然有可能是攪拌到很足,皂化反應夠,自然不會有白粉;不過,還是有其他可能性存在的,皂液溫度低的時候,水分的蒸散會變慢,帶出來的鈉離子也會比較少.......

本來打算淺淺地談,可是光找網路資訊來印證我的想法加上試著用大家都能理解的文字表示,花了三個多小時,真有點累。

有不同看法的朋友,歡迎提出,大家隨便聊聊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